弗兰克‧奥尔巴赫 / 托尼‧贝凡 「头为何物?」 由迈克•佩皮亚特策展
头,究竟是什么?对人类而言,它自然和整个世界,和存在本身一样浩瀚无边,也同样不可知晓。它包括人类和我们所能知道的万物,以至我们的极限——无论人类做什么,都无法超越它的边界。头就是一切,是宇宙的中心,长远来看,也是它所达致的范围。难怪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开始,头就一直让艺术家们魂牵梦萦,至今依然充满好奇,犹如九头蛇般重新出现,成为人类的核心象徵。
头也是整个艺术史的一面镜子:它的意义和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。人们不禁要问,在经歷了几个世纪辉煌的艺术发展之后,当代艺术家们在这个题材上还能有什么新发现。「头部」在上个世纪已经被彻底颠覆了,以至于一度消失在抽象主义的白热之中。因此,当观看弗兰克·奥尔巴赫和托尼·贝凡笔下的头部时,人们会被一种復活的感觉所打动:原本的元素被摧毁,从过去中恢復活力,再被重新引入画面。一种快被人们遗忘殆尽的语言由此回归,它微妙的句法、无穷止的情绪和腔调再次得以施展。
贝凡和奥尔巴赫相差一代,对重塑头部在概念和绘画技巧方面的可能性有着共同的迷恋;研究两者创作相似性的同时,亦值得关注其各有所长之处。奥尔巴赫成长于二战时期,层层挖掘他的画面之时,可以看到被埋没的形象在颜料间显现,重新恢復其零碎的存在,被剥离的记忆或像哈姆雷特的鬼魂一样,迅速地再次消失于一连串笔触中。贝凡的「头部」同样是一种重建,但拥有不同的规则。
在贝凡的作品中,他更常以线性而非绘画性的方式,透过活动的部位、肌肉和筋骨来探索头部结构:它是未知的空间,一个挑战所有已知规则的实验性建筑。
两位艺术家都将头视为人类生命的主要承载物,它是神经中枢和操舵室,控制着人类及其所有行动,尤其当我们内部充满矛盾和明显失控的时候——仅管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的承惠者,我们不愿承认这样的状态。冲动与克制、本能与秩序、自发性与纪律,这些矛盾特质在内部的持续交锋也正是最大的魅力所在,犹如圆顶拳击场内的搏斗般精彩。在奥尔巴赫的作品中,这样的斗争达到了熔点,长期挣扎的火花陷入枯竭,愁云黪淡,火焰不可磨灭地被泥泞的色彩所吞噬。一种对立的暴力也在贝凡的「头部」中流淌,黑色的轮廓刻画于红、橙或黄色的热土上。这种暴力是潜伏的、压抑的,因此更具威胁性。奥尔巴赫的世界里,已经像时间的流逝那样不復存在之物,在贝凡的世界里依然被抑制着,而裂痕暗示其爆炸的张力。
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吗?如果他们像奥尔巴赫和贝凡一样,充满探索力和洞察力,并致力于揭示人类在绘画中的多重性和复杂性,那答案是一定的。审视一个人的 「头部」,往往会发现更多关于另一个人 「头部」的东西,而且收穫比能想到的还要丰富。展览的双重视角由此突出同一主题的内在差异和相似性,不仅建立起世代之间的对话,同时也引出绘画内部关于心灵和身份的新洞见。
前言:迈克•佩皮亚特